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政和展新貌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和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政和县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浙交界处。全县东西最大距离72公里,南北最大距离46公里。东与寿宁、周宁,西与建阳,南与建瓯、屏南,北与松溪及浙江省庆元等7个县(市)相毗邻。全境总面积1744平方公里,下辖5乡4镇1街道,124个村委会,16个居委会,4个农茶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021年末户籍人口236034人,共68537户,常住人口17.8万人。
2021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深刻回答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成功”的重要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擘画了宏伟蓝图,多年来,在政和县委、县政府领导下,政和广大干部群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改革,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取得了辉煌成就。全县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12年县域经济发展指数位次提升35位、上升幅度全省最大,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蝉联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改变了综合实力长期处于全省末位的状况。
一、综合
经济总量大幅提升。2012年-2021年间,全县经济总量攀升速度明显加快,2021年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迈上新台阶。2012年政和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34619万元,2021年完成1045018万元,是2012年的2.4倍,年均增长8.6%。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2012年-2021年间,全县以市场为导向,以调节为手段,以效益为中心,注重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二、三产业发展协调性逐步增强。三次产业之比由2012年的23.0:38.7:38.3调整到2021年的20.1:33.7:46.2,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7.9个百分点。2021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1.1亿元,为2012年的2.1倍;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达到35.2亿元,为2012年的2.1倍;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达到48.2亿元,为2012年的2.9倍。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了经济增长后劲。
二、农业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整体平缓。2012年-2021年间,全县粮食生产努力克服耕地逐步减少、人口不断增加等不利条件的制约,产量在波动中不断攀升,年总产量从2012年的8.2万吨减少到2021年的5万吨,为2012年的0.6倍。2021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亿元,为2012年的2.3倍,年均增长6.2%。全县林产品产量提升,2021年木材产量100560立方米、毛竹产量1106万根、篙竹产量132万根;全年生猪出栏5万头,家禽出栏6567万羽,兔出栏1.6万只,羊出栏6052只,禽蛋产量5814吨,肉类总产量93513吨。培育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省级农民专业示范社19家、全国休闲渔业基地1个、水乡渔村1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54家,蔬菜、烟叶、花卉、莲子、吊瓜、猕猴桃、油用牡丹等设施农业示范基地渐成规模。
三、工业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12年-2021年间,全县上下紧紧围绕突破“四大经济”发展思路,突出工业、突破工业,“背着石头上山”,以“政和速度”建设省级经济开发区,为工业经济插上腾飞翅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加快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化步伐,大力推动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促进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质量、结构和效益明显提高。2021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0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85.1亿元,是2012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4倍,实现营业利润3.6亿元,经济效益指数达248.6%,产值超亿元企业有16家。位于石屯镇的省级工业园区--同心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于2012年6月30日,经省政府批复设立政和经济开发区,纳入省级工业园区管理,启动区6平方公里。按照“提升传统产业、催生新兴产业、促进产业集聚”总要求和“一年打基础、三年出形象、五年见成效”工作思路,深入推进。7月份政和同心经济开发区破土动工,3个月完成征地3600亩;6个月后首家企业投产;1年内,16个项目落地,7个开工建设;3年内,开发区首期3600亩供用地全面完成;五年内,成效显著,入驻企业93家、开工73家、投产62家,总投资87亿元。二期3800亩完成土方平整,配套设施正在有序推进。2015年度全省90个省级工业园区综合发展评估同心经济开发区占62位。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日益增大。全县投资建设围绕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生产力布局调整完善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心环节有重点、有步骤地展开,抢抓发展机遇,强化招商引资,城乡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和质量不断提高,以新兴特色优势产业与传统优势支柱产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结构体系不断巩固和发展。总体呈现一产平稳增长,二产快速发展,三产稳步提高的可喜局面,促进政和新型工业化、餐饮娱乐、旅游休闲、农业生产能力等方面全面提升。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22亿元,2014年超过50亿元,2021年突破100亿元,达到104.5亿元,为2012年的4.7倍,年均增长26%。
五、贸易、出口
消费需求加速增长。2012年-2021年间,全县消费品市场发生深刻变化。各种经济参与市场竞争,促进了市场发展和繁荣,规模不断扩大,商品极大丰富,居民消费需求持续增长。2021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3亿元,为2012年的2.9倍,年均增长13.1%。以汽车、住房、通讯产品以及文教娱乐、旅游、家政等“新兴消费品”为特征的娱乐型、享受型消费,推动了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2021年末全县个体工商户达到9738户,从业人员21338人;私营企业4311家,雇工人数31427人。
对外开放成效显著提升。2012年-2021年间,全县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外经外贸加速发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外贸出口从小到大,对外贸易日趋活跃,2021年外贸出口企业31家,从出口区域看,竹制品、化妆品、铅笔等主要出口美国、法国、西班牙和欧盟;农副食品加工主要出口香港、日本、韩国、欧盟和东南亚;机电产品主要出口欧盟、中东和东南亚。
六、财政、金融
财政实力大幅上升。2012年-2021年间,全县财政实力明显提升。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达到6.5亿元,为2012年的2.3倍,年均增长11.1%;其中一般地方公共预算收入达到4.2亿元,为2012年的2.1倍,年均增长12.0%。全县一般地方公共预算收入从2013年突破2亿元,2014年突破3亿元,收入总量连续呈快速增长态势。
金融业发展壮大。2012年-2021年间,全县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壮大。2021年末全县辖内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7.2亿元,为2012年的3.2倍,其中储蓄存款余额80.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66.7亿元。
七、教育、卫生
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2012年-2021年间,全县坚持教育优先战略,平稳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切实做好贫困学生资助工作。2021年末有普通中学11所,在校学生10981人,比2012年增加518人,其中初中8223人,比2012年增加1912人,高中2758人,比2012年减少1394人;全年毕业学生2700人,其中初中毕业2085人,高中毕业615人;专任教师775人,其中初中536人,高中239人。普通职业中专1所,在校学生566人,教职工27人。全县完小26所,教学点13个;班数425个;在校学生15965人,比2012年增加3856人;专任教师976人。全县共有幼儿园71所,其中公办16所,班数116个,在园人数3587人,民办55所,班数171个,在园人数2808人;专任教师476人。
卫生医疗保障能力明显改善。2012年-2021年间,全县卫生医疗水平全面提升, 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面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动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2021末全县医疗卫生单位47个,拥有病床958张,其中,县医院450张、中医院150张、妇幼医院30张,乡镇卫生院238张;村卫生所(室)127个,拥有乡村医生162人。
八、人民生活、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2012年-2021年间,全县经济快速增长,人口发展取得可喜变化。2021年全县户籍人口23.6万人,比2012年增加7421人;全县总户数68537户,比2012年增加2744户;常住人口17.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39‰,城镇化水平52.35%,全县人口低速平稳增长。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2012年-2021年间,全县城乡居民收入持续上升,生活富裕程度明显提升。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88元,为2012年的2.5倍,年均增长10.3%。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生活消费支出迅猛增长,2021年达12627元,农民整体生活水平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开始全面迈向小康生活。城镇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21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含劳务)平均工资达到77395元,文化教育娱乐和居住支出比重上升。电脑、手机在城镇居民生活中普及,上网、驾车成为普通居民生活中的乐趣。2017年脱贫攻坚助农增收精准有方。1150名干部结对帮扶1811户贫困户,帮助协调解决问题3880个。总结完善全国扶贫小额信贷示范县经验,累计为881户贫困户提供扶贫小额贷款8846万元。开展“百企帮百村”“巾帼扶贫”“慈善募捐”活动,完成“雨露计划”“春潮行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3380人次,引导1629名贫困户转移就业或发展产业,为134名贫困户提供公益就业岗位,4131个贫困人口全面脱贫,18个贫困村如期退出,2020年已全面脱贫。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2012年-2021年间,全县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持续深化。2021年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36577人,比2012年增加129167人;参加失业保险10990人,比2012年增加3004人;参加工伤保险45400人,比2012年增加39149人。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571人,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5446人,特困人员享受最低生活保障72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4.0%以内,2021年为3.89%。
九、交通、环境
交通建设成效显著。2012年-2021年间,全县交通建设能力不断增强。强化公路建设投资,全力推进县、乡、村道路建设,基本完成省道S202线、S302线改造,境内交通便利。2021全年计划投资4.9亿元,实际完成投资5.1亿元,其中:国道G528线铁山(南涧)至林屯公路(A1标段)工程:A1合同段(铁山至稻香段)全长3.6公里,总投资0.77亿元,已完成投资0.5亿元,已完成桥梁主体路基3.5公里,路面2.8公里。国道G528线林屯至石屯段:项目全长16.67公里,总投资8.29亿元,已完成投资3.4亿元,其中,2021年完成1.9亿元,完成路基11公里,正在进行林屯隧道开挖及桥梁梁片的预制架设。国道G353线寨岭隧道及接线工程(政和段):项目全长1.4公里,其中隧道长443m,总投资5447万元,2021年6月已完成交工。扎实推进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完成农村公路26公里,完成投资4147万元;完成危桥改造2座,完成投资157万。年度完成生命防护工程25.5公里,投资867万元;实施县道大中修养护工程49.41公里,总投资924.5万元;切实做好辖区内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等具体工作,加强农村公路的日常路况巡查,结合路长APP及时上报道路隐患、灾毁情况,积极参与对管养单位的考核和工程管理工作,巡查路段26500余公里。宁武、松建高速相继通车,让政和成为闽北离港口最近县城,结束了政和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宁武高速于2012年10月9日建成通车,总里程305公里,政和段起点位于宁德、南平两市交界处的楼坪村,终点位于东平镇界溪村,政和境内里程83.148公里,其中主线78.458公里,屏南连接线4.69公里,途经政和6个乡镇、29个行政村,另外还新建了政和高速连接线6.4公里、杨源连接线0.5公里。松建高速于2012年12月18日建成通车。政和境内共11.9公里,途经东平镇、石屯镇,在东平的范屯村与宁武高速公路形成交叉互通。铁路建设对政和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衢宁铁路政和段项目自2015年10月21日开工,全长27.63千米,为国家I级单线电气化铁路(预留双线条件),客货共线,设计时速160公里,含隧道10座、桥梁10座。
城乡环境得到极大提升和改善。2012年-2021年间,全县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绿水青山得到珍惜呵护。全县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优良水平,主要水系七星溪(政上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均达II类水质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均达II类水质标准;空气质量总体良好,且新增一座空气自动监测站,全县两座空气自动站,全面24小时自动监测,全年优良天数比例100%;主要流域及小流域水质达标率100%:县级饮用水源地珠山水厂取水口每月监测均达到考核标准,达标率100%:政和县功能区噪声两个点位,均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考核标准,达标率100%;根据要求,县监测站配合执法大队针对全县重点污染源企业进行执法监测,政和县重点污染源企业监测5家。截止2021年,政和县已获得省级生态县命名,杨源乡已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命名,石屯、铁山、星溪已通过国家级生态乡镇考核验收。全县10个乡(镇、街道)全部获得省级生态乡镇命名,省市级生态村109个,其中省级生态村20个、市级生态村89个。省级文明县城、园林县城、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扎实推进,石圳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念山国家湿地公园获批试点,镇前“长寿乡镇”通过省上初验,连续四年获评“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
2012年-2021年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全县人民的不懈努力,取得了明显成就。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将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弘扬“俊波作风”,竭力为政和发展和百姓幸福谋实事、创实业、求实效,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朝气、改革攻坚的锐气、争创一流的勇气,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迎接“二十大”的胜利召开!
(执笔:政和县统计局)